-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2016年年末,中國信托業資產規模邁入20萬億元大關。在資產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信托資產功能進一步優化。然而,在轉型過程中,信托公司營收增效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本報記者日前就相關問題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信托與基金研究所執行所長邢成。
記者:信托已邁入20萬億元大關,相比而言,達到10萬億元用了多久?
邢成:2008年信托資產突破1萬億元、達到1.22萬億元,2013年達10.91萬億元,2016年達到20.22萬億元。從2008年的“1萬億時代”,到2013年“10萬億時代”,再到2016年的“20萬億時代”。如果從2002年“一法兩規”正式實施算起,信托行業實現第一個10萬億元的資產規模整整用了11年,而完成第二個10萬億元則僅僅用了3年。
記者:資產規模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什么?
邢成:主要有三點原因。首先,中國宏觀經濟的健康發展。中國的GDP總量從2008年的31.4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73.5萬億元,客觀上為信托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雄厚的市場基礎。其次,信托業業務結構的不斷優化。如2011年之前,增長的主動力是粗放的銀信合作業務;2011年以后,增長的主動力演變為以高端機構為核心的大客戶主導的“非銀信理財合作單一資金信托”、以低端銀行理財客戶為主導的“銀信理財合作單一資金信托”、以中高端個人合格投資者主導的“集合資金信托”三足鼎立的發展模式。而伴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信托業持續調整。再次,信托制度安排的必然結果。信托業之所以能實現持續發展,是市場對信托業制度安排的認可和選擇的結果。自2001年《信托法》頒布實施以來,到2016年中國信托業年會“八類業務”的確定,信托業制度安排的優越性日益顯現,并推動信托業自2008年以來的爆發性增長。
記者:業界一直強調信托轉型、結構優化,在2016年有沒有什么突出特點?
邢成:信托本源定位進一步彰顯。2016年年末,信托業務收入占經營收入百分比為67.16%,信托本源業務收入進一步凸顯。
創新是2016年信托業發展的最大亮點。2016年《慈善法》出臺掀起了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熱潮。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多家信托公司共推出22只規范化的慈善信托產品,規模達到0.85億元。與之相伴而生的是家族財富管理信托的迅速崛起,中國境內目前已有21家信托機構和14家商業銀行開展了家族信托業務,家族信托規模約為441.8億元。與此同時,基金化信托產品大面積推開,PPP業務、資產證券化信托、企業購并基金、產業信托基金、地產基金、消費信托、跨境資產配置、土地流轉信托等也實現實質性突破。部分業務已呈規模化態勢。
記者:新舊交替過程中部分信托公司營業收入下滑、盈利能力下降,這種挑戰與往年相比是否已經相當嚴峻?
邢成:2016年,信托業經營收入與信托項目年化綜合實際收益率均呈現回落狀態,信托公司經營收益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弱中趨穩,穩中求進”將成為信托業新常態。
首先,我國宏觀經濟發展開始步入弱周期。2016年,實體經濟投資熱情減緩給信托業的發展帶來較大沖擊。投資類產品規模收縮,信托產品收益率顯著下降,信托業轉型升級的壓力被充分釋放。
其次,泛資管背景下競爭加劇。泛資管市場下行業競爭的加劇會擠壓信托業的市場占有率,其業務的替代效應和擠出效應日益顯現。一方面,信托公司通道業務利潤微薄,但風險卻逐步上升,信托業“去通道”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市場占有率面臨下行壓力;另一方面,信托公司非通道業務將面臨其他泛資管機構相關業務的激烈競爭,經營成本的上升可能會降低信托公司業務收入。
再次,監管日益嚴格。2016年,監管部門為適應經濟結構的轉型,健全金融市場風險防控體系,加大力度頒布法規與政策。這使得信托業在組織機構設定、風險管理體系、交易程序的管理上面臨諸多調整。2016年年末,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多部委參與組成的工作小組制定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完成起草,此舉或許將開啟金融行業“去產能”的全新一頁。
記者:按照“八類業務”方向整裝出發,信托公司在新一輪的比拼中拼的是什么?
邢成:信托公司在2017年新一輪的比拼中要想占得先機,首先,要全面提升公司戰略決策能力。領先的信托公司要具備高超的戰略膽識和魄力,做好戰略規劃,制定戰略發展目標,在資產運用型和管理服務型業務上作出總體戰略安排,提升主動管理資產的能力,構建高附加值、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和業務模式;其次,要盡快實現非標類的債權信托、股權信托、產權信托、同業信托業務等傳統優勢的升級換代,加速資金信托中的標品信托、非資金信托中的資產證券化、財產權信托等創新業務的整體規劃、協同發展,有序梯次推進跨境離岸信托、家族財富管理信托、公益信托等前瞻類業務,夯實業務基礎;此外,要全力打造人才團隊的專業管理能力,還要大力提升均衡配套的風險控制能力和中后臺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