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祼体验艺术写真,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gaysexchina男外卖,曰本a毛片免费视频

合格投資者提示
根據《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發[2018]106號)第五條,投資管理資產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于單只資產管理產品不低于一定金額且符合下列條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 (一)
    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
    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
    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我是合格投資者
取消
三大勢力“圍剿”信托業
發布時間:2013/01/23

邁過7萬億元大關。這是中國信托業在2012年交給中國金融市場的總量數據。

僅僅在幾年之前,信托業仍然被監管層和投資者視為“小金融”,而從2012年的數據來看,信托業已經一躍超過保險業成為僅次于銀行業的子行業。

業內普遍認為,信托業績的高回報促成了信托業的高成長,而這種高回報率能否持續成為檢驗其良性發展的關鍵。

“我不認為包括信托在內的表外資產業務能夠持續實現高回報。”瑞銀證券首席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隨著越來越多違約案例的出現,會讓那些曾經熱衷于信托的投資者意識到,信托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安全。”

信托高收益預期下滑

無法否認的是,信托業的高成長主要來自于預期高收益的誘惑。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輸入信托產品,結果是絕大部分產品的年化收益都能夠接近甚至超過10%,這一回報水平遠遠超過了同期的存款利率和國債利率。

“信托業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分享機制。”中國信托業協會會長、中信信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蒲堅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我們把很多人的資金集合在一起去做項目,平等地分享收益,讓更多的人共同富裕。”

但相比其他股票、債券等投資品類,信托產品的門檻往往較高,一般以100萬元作為投資門檻資金,也存在以30萬-50萬元作為投資門檻資金的情況。相較而言,較低的流動性也是其高收益所要付出的對價。

一位信托業資深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信托業之所以如此火爆是與我國金融改革滯后密切相關的。由于銀行利率改革遲緩,倒逼出了包括高利貸等市場化的利率,相比較高利貸,信托業是一個相對規范的行業,其代表的影子銀行爆發式增長有其合理性。”

根據諾亞財富的報告顯示,通過此番調整,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貸款利率總體下行,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從20126月的7.06%降至20129月的6.97%,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從6月的7.55%降至9月的7.18%。這拖累了信托產品收益率下降。

2012年下半年以來,我們可以看到央行的貨幣政策越來越寬松。”諾亞財富研究部助理研究總監李要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伴隨著銀行貸款利率的下行,2012年以來,信托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呈持續下降趨勢,從年初的9%以上降至11月的接近8%。”

不過,雖然信托業務本質上是對銀行優質存款客戶資源的搶奪,但銀信合作卻在過去幾年中表現得如火如荼。蒲堅介紹說,以中信信托為例,在過去幾年有超過一半的渠道是由銀行代銷完成的。這使得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銀行和信托能夠共生共贏。

然而,這個局面正發生著轉變。

打破信托高收益美夢

“規模很大,挑戰其實也很大。”外貿信托上海分部負責人俞國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信托業面臨最大挑戰是信托產品的創新和轉型,因為基金和券商也在陸陸續續地開展類似的業務。”

諾亞財富發布的《2013上半年策略報告》顯示,經歷了兩年的高速增長后,信托業也開始面臨一定的挑戰。政策開放將影響信托通道業務,未來會有相當部分的通道業務借助券商、基金公司甚至保險公司。

“很多信托公司能夠做到人均1000萬以上的利潤,折算成提成,你就能想象進入信托行業的人多賺錢了。”一位信托業資深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信托行業雖不一定能說是金融行業中人均收入最高的子行業,但肯定是最賺錢的那一部分人,這引著其他金融子行業紛紛要求開放相關政策。人多了,競爭激烈了,錢自然沒有那么好賺了。”

目前來看,對于信托系的高收益剿殺來自于三方面勢力:證券系、基金系和保險系。三大勢力已經獲得監管層政策批準,推動了《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有關事項的通知》等相關配套文件出臺。

李要深說:“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險公司等機構的融資性資產管理業務將對信托融資產生替代效應,且中短期市場利率仍有一定下降空間,因此信托產品收益率有下降可能。”

此外,復蘇中的股票市場也可能拖累信托的吸引力。瑞銀證券首席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李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今年可能會出現越來越多無法及時兌付的信托案例,這會讓更多的投資者意識到信托本身并不是無風險的投資,股市回暖會抽動包括信托在內的各類影子銀行的資金,融資渠道的多樣化,同樣會讓信托收益率走低。”

“剛性兌付”或將不再

“我們并不能說信托業是一個沒有風險的行業,對于投資者當然有風險,而對于信托公司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信譽風險。”杭州工商信托CEO許東輝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信托募資從本質上來說屬于私募性質,由于其不屬于向普通投資者募集資金的“大眾產品”,其買者自付的投資理念更為明晰。然而,事實上,在過去幾年時間里,眾多信托公司所許諾的“預期收益”基本都能夠實現,這也使得眾多投資者缺乏對于風險管控的意識,“剛性兌付”成為業內的“行規”。

雖然《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信托公司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諾信托資金不受損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諾信托資金的最低收益,但隱性“剛性兌付”還是存在的,信托公司也害怕違約事件摧毀其名聲。

一位信托業資深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剛性兌付’是長期以來市場對信托產品償付約束性的一種認識和預期,這種預期既有共性——認為信托公司一定會嚴格按照預期的回報和時間進行兌付,也有特性——認為政府一定會償還項目本息。”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剛性兌付”預期在信政合作業務中表現得最為明顯。2011年之后,信政合作業務一直以地方融資平臺替代方式存在,即平臺無法從銀行融資轉而向信托公司融資。

去年12月末,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發布《關于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進一步向市場和投資者警示了信政中所存在的風險。以前,信政合作業務中,地方政府往往會以財政收入為信政合作提供信用背書,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投資者對產品償還本息的信心。

不過,李要深認為,從目前來看,信托公司在融資業務方面仍具優勢。融資業務的關鍵環節是風險控制,這需要長期的積累,包括對各類擔保措施的評估和運用。利率市場化后,資金定價除遵循風險定價原則外,還應依據對產品、客戶和市場的充分了解和分析。定價機制往往是不斷細分、試驗和優化的結果。信托公司在這方面比較有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