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
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 -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
(三)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小微企業的錢荒問題目前正迎來更多的解決辦法。除了數家股份制銀行獲準發行金融債以專項用于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外,此前一直是中小企業重要融資渠道的信托公司,也正逐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信托發行風生水起
截至昨日,據證券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市場上新發行的中小企業信托已經達到了28只,且多數呈系列式發展。
其中,起步較高的山西信托打造的山西省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已經發到了15期,江蘇信托的中小企業投融資信托計劃也已經發到了第8期,西安信托的中小企業天驕系列,今年也已發行了3期。
金融信托專家孫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信托是中小企業融資的最好平臺,而從國外經驗看,中小企業信托屬高風險高收益產品。但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發行的中小企業信托產品中,地方政府往往扮演著重要角色。
據中部某信托公司人士透露,在該公司發行的類似產品中,地方政府的承諾一般是“認購三成”。在此類信托計劃中,率先投資的地方政府會放棄最后的投資收益,并將其讓渡給渠道和投資人;與此同時,在部分信托計劃中,地方政府還給予中小企業財政補貼作為貼息,以期將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降到最低。
但在這種模式安排下,地方政府的強勢身影也會顯現在該類信托產品實務操作中。不少信托公司接受記者采訪都表示,其產品發放的標準是比照銀行貸款。但事實上,據記者了解,基于有地方政府的擔保,許多信托公司在選擇發放標準上往往也會有所讓步。
靠政策引導小微企業貸款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銀行、信托等機構逐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業內小微企業錢荒潮有望得到進一步的緩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認為,有觀點認為要松開信貸才能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難的問題,但實際上,融資難的問題從來都不是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因為無論在信貸緊縮的年份還是貨幣寬松的時候,中小企業從來就沒有出現融資容易的時候。以其所在的調研小組近日對國內的中小企業主進行的調查結果為例,盧中原發現目前中小企業主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包括原材料、人力、能耗等的綜合成本的上升,其次才是融資難的問題。
盧中原認為,這說明前期發生的小微企業錢荒潮并非是金融政策偏緊的問題,而是金融機構的貸款機制本身出現了問題,正需要以政策對小微企業貸款進行引導和支持。
而由“花旗-CCER服務型中小企業融資與發展”研究項目組公布的數據稱,在中小企業集中的浙江,也只有20%的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而能獲得貸款的服務型中小企業比例更低。